Svend Andersen,機遇和必要性

殿堂級大師

English Español 简体中文
12月 2021
Svend Andersen,机遇和必要性
Svend Andersen,獨立制表人協會AHCI的聯合創始人。他不僅是一位制表大師,而且還為獨立制表界輸送新鮮血液,培養制表人才,向年輕制表人傳授經驗和技藝。

Svend Andersen於1942年出生在丹麥的一個小農家庭。小時候,他對機械很着迷,自己動手做了一輛自行車。義務教育結束後,他本打算去一家生產船用儀器、青銅懸掛燈和錶盤的工廠當學徒,但在簽合同前,他得知工廠正處於破產的邊緣。最終,他沒有簽字,垂頭喪氣地回了家。不久,他的父親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小廣告:離德國邊境10公里的帕德堡的一個鐘錶匠正在招收學徒,他便去試工。

後來,為了配合學徒工的學歷要求,他還在哥本哈根皇家技術學院花了6個月的時間,取得了相關文憑。

另一則小廣告

1963年,他21歲,剛剛服完兵役。他在《瑞士鐘錶報》上看到一則小廣告:在瑞士的上瓦萊地區,一家位於布里格的鐘表店需要一名會說德語和英語的制表師。他的條件完全符合要求,而且工資還是他期望的兩倍,他又再次嘗試了。

一天晚上,在一家酒吧里,他結識了兩位在盧塞恩一家大型零售商Gübelin工作的制表師。運氣再次降臨到他頭上,他們正在尋找一個也會說英語的人,他當場就被雇用了,在Gübelin商場的售後部門工作。部門辦公室的抽屜里放着許多女式機芯,等着被清潔、重裝和改造。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他被調往Gübelin日內瓦分店,他在該公司供職了五年,一直從事售後工作。

裝在瓶子裡的鐘

在1968年的一個酒精瀰漫的除夕夜,當他試圖通過一個空瓶子看時間時,觸發了他的奇想。五個月之後的日內瓦鐘錶珠寶展上,他展示了他的想法——瓶子鍾。

他的首件作品搭載了一個手動上鏈動能儲存八日的機芯,時間設置和上條都是通過軟木塞來完成的,所有的機械部件都從頸部插入,組裝它們需要用到17個特製的工具。「當然,還需要極大的靈活性」,Svend笑着說。

短短一個星期,他的驚人成就被所有媒體報道,他成了名人,他也拿到了進入收藏圈的門票。甚至連百達翡麗也拋來了橄欖枝,他去簽合同那天,是Henri Stern親自來迎接。入職之後,他就被分配到超複雜功能研發部門,在那裡一呆就是9年,從事萬年曆、三問表和計時碼錶的開發。所有的事情他都親力親為,解決了無數難題。

他對古董表有種特殊情感,也從事相關的修復工作。後來他還有幸接觸到了制表傳奇Louis Cottier的世界時間模型(Louis Cottier被譽為世界時間機械之父)。某天,他的頂頭上司,也是一位制表界的大師Max Berney,給他帶來了一箱產自Louis Cottier工作室的機芯和錶盤,問他能不能做點什麼。最後,他利用這些機芯和錶盤做出了大約12件成品。

「新瓶裝老酒」

1972年末,當時他還在為百達翡麗工作,一位來自盧塞恩的收藏家私下給他帶來了一枚Louis Audemars的超級複雜功能機芯,要求他為該枚機芯用黃金量身打造一個懷表表殼。當時對表殼知之甚少的Svend Andersen便四處打聽,並在時任日內瓦鐘錶與琺瑯博物館館長的Fabienne-Xavière Sturm的幫助下,翻閱檔案資料。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最後一位能夠為這類機芯生產黃金表殼的製造商。這位收藏家在慕尼黑的一次私人見面會上展示了這件藏品,他的名聲也在收藏界迅速傳播開來,私人定製需求也如雪片般飛來。

1979年他離開了百達翡麗,品牌為他開出了誘人的條件,成為了他的第一批客戶。他從一家即將關閉的表殼製造商那裡回收了機械設備,開始自立門戶。他為那些主要源自德國和瑞士的機芯進行了修復,並為他們重新打造黃金表殼,這其中就不乏許多當時為了避難的猶太家庭,他們不得已將鐘錶的表殼黃金熔化掉。

知識與技藝的傳承

Svend Andersen合伙人,偉大的鐘表專家Nathan Schmoulovitch,向他介紹了一位剛從日內瓦制表學校畢業的出色的制表師Franck Muller,年輕的他不希望進入工廠,而是決心成為一名獨立的制表師。於是,他為其提供了一份耗時50%的兼職,剩下的50%時間則自己安排。他特別鍾情於這種傳承模式,為制表知識的傳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芯」為本

1984年,進入了意大利收藏家的黃金時代。他們熱衷於為自己鍾意的機芯量身打造專屬表殼,不少藏家帶着機芯找到了Andersen。當時,Jean-Pierre Hagmann剛好成立一間專門的表殼製作公司,於是,Andersen順其自然地成了他的第一位客戶。

在Hagmann的幫助下,Andersen完善了一款小型三問機芯的防水滑栓,並將之搭載於一枚懷表之中。同時,他第一塊署名為 Andersen Genève的腕錶也誕生於世。這是一款曠世珍品,特別是它的逆行萬年曆功能。

直到1989年,他才發布了自己的第一個收藏品系列,一款帶世界時間功能的作品,限量24隻。受到Cottier的啟發,整個機械機構的厚度僅為0.9毫米。隨後,他創作的別的款式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包括於1992年推出的Christophorus Colombus,生產了500隻,集成了三問和逆跳萬年曆錶兩大複雜功能。

沒有秘密

Svend Andersen不僅是一位具有無窮創造力的制表大師,他還是一位願意傾囊相授的好老師。他並不滿足於成立獨立制表人協會來傳承和保護制表技藝,他也是致力於將制表藝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動者之一。

「傳遞你的知識,讓人們自己去獨立思考」,這位特立獨行的制表大師如是說。他傳播知識的方式與Philippe Dufour正好相反,Philippe Dufour希望學徒完全照搬他的做事方式。Svend不太在乎他所教授的年輕制表師的做事方式,他更看重結果。

傳承是雙向的,有給予,也有回報。Svend也常常從年輕學徒所使用的技能中受益。傳承不是複製,一個人傳遞自己的知識,是為了讓別人去超越,讓鐘錶文化不斷發展。

這與Pierre-Alexandre Aeschlimann在2015年接管該品牌時想要傳達的理念完全一致。

banner
更多

订阅Europa Star

©2025 WATCHES FOR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